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成人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加盟代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成人教育就是学历提升,是就业,在职人士提升学历的简便方式。成人教育有成人高考自考、国家开放大学和网络教育四种形式,是以提升成人学历为主的成人教育形式。毕业文凭国家承认在学信网可查询属于国民教育系列。
一、成人高考参加每年十月的国家统一的入学考试,取得录取学校录取通知书后,第二年三月开学,学习时间约为2.5年。成人高考的学习形式包括函授、业余学习。
二、自学考试没有入学考试,考生参加单科考试,所有科目合格后颁发学历证书。每年有两次考试,考生根据情况选择考试科目。
三、网络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网络教育是兼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传统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的教育方式。
四、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
学员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提升学历的方式。若有疑问的同学,可以随时联系我们的老师哦,我们的老师会随时为您解答的!
2023年2月,我想要开一个成人用品店铺,便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项目项目信息。很快,深圳一家公司的员工xx联系到我,他跟我说,xx公司一共有5000多款商品,市面上有的产品他们基本都有,而且利润非常高。随后给我发了公司的合作套餐,有初端、中端、高端等不同的套餐,其中他重点向我推荐了中端无人机套餐,说中端无人机套餐的合作保证金是39800元,公司赠送3台机器和价值29800元的产品,另外公司还保单和保营业额(二线以下城市正式营业两个月内,最低订单量不低于200单,且最低营业额不低于15000元),如果公司做不到这个保单和保营业额,公司全额退回合作保证金。
公司的人为了打消我的顾虑,还给我介绍公司:(1)于2010年与杜蕾斯、冈本、名流等一线品牌方达成战略合作,拿下全国总代特供渠道;开启情趣批发领域,成立集团情趣用品产业生态链;(2)于2013年开始着手研发情趣用品无人售货设备生产,以及搭建生产线;(3)于2015年成功研发无人售货设备,生产线搭建完毕并开始生产设备投放市场;成立传媒企业进军直播和短视频产业链;(4)于2017年由批发转为C端直营,并成立传媒企业进行引流:(5)于2018年进军情趣用品电商领域,并启动合伙人项目,在全国招募合伙人;(6)于2019年入驻美团、饿了么等平台;(7)于2020年签约世界冠军戴吴男、刘南希为形象代言人;(8)于2021年正式登入中央电视台,并在CCTV电视台播出;(9)于2022年成为情趣用品行业品牌强国成员单位,签约品牌强国优选工程;(10)筹备A+轮融资,预计2023年5月份,获得5000万的A+轮的战略投资,最新估值将达到5亿元。
2023年2月14日,公司的人跟我说,今天是情人节,合作的话公司有额外的福利赠送,并催促我尽快确定合作,看了他们发过来的介绍,我觉得他们公司还是很有实力的,我就相信了他,当天就确定了合作。
2023年2月15日签订《xx情趣用品合伙人协议书(中端营销店)》,我前后一共给公司支付了39800元。
等我店铺开起来之后,我就傻眼了,根本就没有订单,我去找公司,让公司帮忙优化处理一下,但公司的人只是叫我自己去刷单,去刷好评,根本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协助及扶持,而当初联系我的xx,总是不接电话,不回微信。关于线上店铺配送等问题,一直到4月中旬都没给我处理好,线上店铺根本没有订单,没有收入。在所谓的公司服务群里,十几个人,没一个能处理问题的,估计都是拉人头进来充数的。
我店铺开业两个月后,订单数量和营业额远远没达到公司承诺的“订单总量至少不低于200单且总营业额不低于15000元”的标准,我要求公司退保证金,但公司拖来拖去的,从来不正面回应处理问题。
后面我查到,公司注册成立的时间虽然是2017年1月6日,但是他们设立时名称为“深圳市xx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是中餐制售。直至2022年12月5日,公司才变更公司名称为现在的名字,且首次增加“成人情趣用品销售(不含药品、医疗器械)”、“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等经营项目,这个与招商时所介绍的完全不符。
公司在招商时明确,公司地址就是营业执照的地址(当时工商登记地址为深圳市龙岗区xx),总公司和仓库在深圳市龙岗区,子公司和招商部接待处在广州增城区。但是,我向深圳市公安局龙新派出所报案,该派出所于2023年5月16日回复“深圳一家公司关联的工商登记地址深圳市龙岗区xx地址不存在,深圳市龙岗区南联社区龙岗大道6018号富基置地大厦xx地址也从未入驻过该公司”。而且公司也并没有对外投资设立子公司、分公司作为分支机构。
此时,我才彻底清醒过来,我完完全全就是被骗了,现在我一直还在维权中,我要求公司退回保证金39800元、承担违约责任及赔偿我各项开店损失。
希望大家投资一定要小心,不要被骗了。
笔者从成人在线教育的工作经验出发,探讨了行业的相关增长经验,与大家分享。
我是一个不擅长创造内容的运营人,在18年5月份,我开始接触成人在线教育,对于各位前辈来说,见解还是比较浅显的,大家不要见笑。本文主要是我在成人在线教育行业的一些经验,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增长黑客”这个概念已经被前辈们提出来很多次了,我也想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当我读完《首席增长官》给大家做读书分享的时候,我在ppt中提出来一个观点,AARRR模型以后会变成从“留存”或者“激活”出发,辐射到其他几个点;现在想起来,当时作为一个小白还是有点自我思考的能力的。
07年提出的“AARRR”模型到现在已经过去12年了,随着流量获取的成本越来越高,小微企业也开始重视一些运营手段(其实很多小微企业没必要招聘一些运营岗位)。我在行业龙头公司的时候,18年他们的获客成本是50-180块/人,这里面是信息流到SEM的价格区间,所以大家不要诧异。
当我去到一家小公司负责微信生态下的用户量增长我才意识到小公司的生存压力,我目前所在的这家公司获客成本在200-250元/人,当然这里是平均成本了;同时在今年,也了解到之前公司的SEM获客成本达到了300元/人,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AARRR”模型的失效原因。
“AARRR”模型原理上还是一个漏斗模型,当获客成本越来越大,而且在“筛选”的过程中,还有其他企业的竞争,让大家的“漏斗”千疮百孔;并且成人在线教育会因为用户的“低认知度”(下面讲用户需求会提到),转化率低的可怕;同时,前期通过投放获取用户,把这些数据留存在自己的数据库中,也会存在一定的用户体量了,所以这个模型开始转变成“RARRA”模型,借用杨飞老师的一句话“存量找增量”。
上面费了那么多话,也是希望告诉大家为什么模型改变了,当然也只是通过我在的行业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讲讲,我不大喜欢给大家讲太多的方法论,不然上面我就会谈到“市场”、“用户”的改变这些了。
对于运营人来说,知道了方法论是第一步,怎么使用方法论呢?
“RARRA”模型中(“留存-激活-推荐-收益-获取”)更多的强调了“内容”,即价值的传递。有人会骂我了,这是一句“有用的废话”,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RARRA”比“AARRR”更多的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这里的“内容”需要结合用户需求来提供,希望大家不要沉迷在自嗨中。
在这里也是要分享一点干货给大家,大家先记住三个概念:“前置需求”“付费需求”“后置需求”。
当我们做成人在线教育的时候,也走入过一个误区,待会会提到,我们先来看看当初我们对用户的一个简单分析。
用户是低学历人群,需要提升学历(前置需求);
用户希望找到“不用学习”、“花钱少”、“拿证快”、“认可度高”、“能学到东西”、“对自己以后有帮助”(嗯,还有很多矛盾的需求,但是这就是用户)。这算是“付费需求”了。
然后,我们团队在打造内容的时候,第一个“内容”是各个专业的学习资料,我们认为:拿证是用户的首要需求,那么我们给予用户学习资料是帮助用户拿证的,用户是对这部分内容有需求的。Ok,逻辑是通的,但是我们后面发现用户对学习资料并不感兴趣,当我们把学习资料送出去后,后期对用户进行调研的时候,用户的反馈都是没看。
我们重新梳理了一下用户的需求,给用户需求排了一个优先级:
拿证(这里面会延展出证书真实度、含金量等问题,不是我们当时定义是不需要我们考虑);
少花钱(对于低学历人群,普遍来说收入中下等,所以价格依旧是一个有效的痛点);
不学习(如果当初他们学习,现在还会这样?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意会,有点气)。
暂时先排序三个,当然有些用户会说想学习某某专业,但是我们认为这不是普遍的需求,而且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专业并不是用户考虑较多的问题,通过一些简单的引导,用户很容易转变对专业的选择。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开始思考如何打造“内容”了,其实很多团队思考点局限在“前置需求”和“付费需求”上面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上面我提到了“后置需求”,但是我没告诉大家“后置需求”是什么。
我们团队提出“后置需求”这个概念:用户拿到了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用户想要做什么?我们去帮助用户更多顺利的去做这件事!
用户希望拿到的毕业证,这样他们可以更好的就业(还有其他需求,我只拿一个较多的需求展开)。那么我们就推出了和“就业”有关的内容,这样还不够,我们还推出了“就业”后,你工作需要的“技能”内容!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是不明白这个逻辑怎么来的,推荐你理解这句话“当初吹过的牛逼,要帮你一一实现”。
当我们利用“后置需求”来打造内容的时候,用户感受到了价值,那么“RARRA”模型中间的衔接点就能衔接上了,这个模型就开始动起来了。
同时希望大家注意,本人在这里不是说“前置需求”“付费需求”对用户来说没用了,只是在不同场景下,“后置需求”比较好用,这也只是一个思考方式。
当我去一家小公司做微信生态下的用户量增长工作时,也会开始头疼,担心不给预算、内容打造不够精致、其他部门配合力度不够……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我比较认同一位前辈说的话: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团队的工作,但是很多小公司希望通过几千块钱的工资来实现指数级的增长,这是不现实的。
在这里也和大家多说一句,学习是系统的,以上只是我对之前一部分工作的一个思考,后期也会持续为大家带来自己踩过的坑和一些比较有效果的玩法。
我是一个不会创造内容的运营小白,没有公号的那种,希望大家私信评论多多交流。
本文由 @.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