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
2017年10月17日,京东宣布与腾讯共同推出面向线下品牌商的中国首个线上线下融合的无界零售解决方案。据介绍,该方案以腾讯的社交、内容体系和京东的交易体系为依托,为品牌商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深度定制化、场景交易高融合的零售解决方案。这也是京东提出无界零售理念之后,推出的全面赋能品牌商的解决方案。
“群狼战术”失效了——这是一种本地便利店品牌对新入品牌的抵抗手段,凭借其本地规模优势,联合当地供应商和工厂将新品牌挤出市场,曾多次被省级区域品牌使用。然而这一次,这场仗根本打不起来。北京本土便利店品牌多是资产管理公司的子公司,手中资源有限,而对手的打法并不按传统规则。
图 9:成都及全国人均GDP
编辑 郑明珠
图 4:2021年国内品牌便利店市场份额
从疫情后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判断,中高端酒店的品牌矩阵储备、研发以及培育或成为行业大方向和龙头的重 要发力点,由于中高端酒店市场对于需求的细分度要求更高,部分小众需求和个性需求也需要特定的品牌支撑, 不同酒店使用目的带来更专业化的要求,故市场对品牌丰富度的要求更多,市场或可容纳较经济型更多的酒店 品牌和优质精品酒店。
一家占据市中心繁华商圈的便利店,已经一周没有进货。“租约到期了。”店主王氏夫妇给顾客解释。事实上,他们是主动放弃这家店的。13年前,两人带着小孩来上海务工,加盟了一个国营便利店品牌。店里10平方米的仓库给了他们第一个家。13年来,便利店养活了一家三口。他们在这里将孩子抚养成人,最终落户扎根。
当资本加速整合和升级,也必然带来更激烈的反作用力——资本期待或许与传统便利店经营诉求不匹配,甚至互相矛盾。高估值、低毛利,决定了资本往往会给便利店较为严格的对赌条件,这将便利店放在极被动的位置上——零售是对赌压力最大的生意之一,表面上要求的是“几年之内开店500家,利润率10%”,实则是后端供应链的重构,从鲜食工厂、选品、物流、选址、装修,便利店的后端链条长度和复杂程度有时甚至高于大型零售。
以第一轮生死经历为例。Today从广西南宁几十家店规模的小品牌走进武汉,短短三个月时间连续获得蒙牛董事长的天使轮、红杉中国的5500万元人民币A轮。不到一年,Today飞速开业30家直营店,前端销量消化不了后端的巨大投入,资金链濒临断裂,日亏损近10万元。期待与实际的脱节,导致管理层与资本方理念碰撞。宋迎春当初从全家挖来的23人核心团队现已经完全走空。
2016年底,便利蜂由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挖来北京便利店品牌邻家高管团队参与创立。2017年2月,庄创立的斑马资本对便利蜂投出了3亿美元的A轮,远高于传统便利店投资。资本实力让便利蜂大胆走出第一步。
七年前张晟接手罗森中国,提出了更新商品的要求,而团队的第一反应是:“这些新品别人卖了没?” 新品意味着囤货的风险,彼时多数便利店只敢从熟悉的经销商手里,拿大众产品,其货架商品陈旧,店店雷同的程度,是目前每周更新20%商品的罗森不可想象的。
学习日式便利店运营方法是行业共识。但《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会出现全国性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但可能不会诞生下一个711、全家、罗森。中国本土便利店的加盟模式与日资便利店品牌有着本质区别。
鲜食高利润的前提是大投入,除了冷柜热柜等设备投入外,日资便利店如711、全家等要求商家多预定10%的商品,以保证不会缺货,而这部分风险需要商家自己承担。而在本土便利店品牌特许加盟模式下,进什么货、进多少货都是加盟商自己定夺,通常加盟者为了减少损失只卖少量鲜食,或是将鲜食拒之门外。
鲜生活CEO肖欣在收购好邻居之后,与好邻居合作了“会员店”店型升级,接入天猫一小时达。这只是资本参与的第一步——肖欣还在筹备新产业基金,寻找全国合适的便利店标的,投资后再将好邻居升级方案对其输出——资本蠢蠢欲动,无论是大零售产业集团,还是大小基金,都紧盯着第一梯队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便利店行业2018年还将更热闹。”肖欣说。
因为资本的关注,零售人们有了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2014年便利店高管们曾在便利店委员会大会上分享过薪水,全国经理级别大多年薪几十万元,远低于制造业、互联网等行业。而近两年跳槽挖角潮中,高管薪资获得了数倍重估,但资本激烈的动作也让业内人变得极其浮躁。“资本推动了人才的流动,但人才也要客观认识自己,能力是否与高薪匹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对《财经》记者说。
便利店在一二线城市水深火热,但在下沉市场,仍有万店、十万家店的机会。这对美宜佳的物流系统、供应链系统、人才储备是新的挑战。36氪了解到,“师徒制”是美宜佳的传统,但由于步伐迈大,传统管理办法逐渐面临瓶颈。近两年来,美宜佳逐步引入外部高管开始进行内部调整。
估值说明:(1)永续增长率采用略低于GDP增长率;
美宜佳在快跑拓店途中,曾遇因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信誉问题。根据厦门广电,2021年1月,厦门美宜佳便利店曾因卖假烟、走私烟被罚。据业内人士介绍,美宜佳曾在一段时间内暂停福建拓店。
2021年便利店单店单日销售5117元/天,较去年下降约1%,样本企业来客数与客单价均有所提升,客单价增速高于来客数,坪效67元/天,表现较去年有所提升。
直到今天,许多本土品牌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中小型便利店品牌,内部陈列与小超市没有差别,很难找到让消费者感觉新鲜的商品。此外,鲜食比例、服务水平、产品研发能力等诸多方面,与日资便利店品牌差距明显。
图 2:社零增速及网下商品零售总额增速
变化是从2016年开始的。新便利店陆续在附近出现,老店开始关门。2017年趋势更明显,短短几百米的街区已经从新品牌猩便利到传统品牌全家、快客等多家便利店。同时,房租开始比销售涨得更快。两人不得不离开这条街区。
跨省经营是多数便利店品牌遇到的大难题。36氪注意到,美宜佳省外拓店节奏保守稳健,寻求开店数量和供应链的平衡点。
实际对于酒店这一赛道来说,基本上适用于普世的投资行业思路,也就是短期看情绪、中期看政策、长期看成长。《红周刊》汇总对酒店子板块的卖方研究,发现大家的重点思路还是要关注头部企业,特别是拓店能力强、品牌溢价高,长期充分享有门店高速扩张和价格提升带来的成长属性公司。有机构报告推荐更为直接,例如“全面加码中高端、内部改革锐意进取的锦江酒店;加速拓店的首旅酒店;战略领先效率为王的华住集团;小而美的高端酒店集团君亭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