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金华酥饼 小吃,以及金华小吃街哪里最有名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开馆时的何氏三杰陈列馆。
被浙江金华市民视为城市文化地标的何氏三杰陈列馆内,入驻了酥饼博览馆?10月11日,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向澎湃新闻表示,金华酥饼行业协会使用的场地并未取代何氏三杰陈列馆,酥饼博览馆入驻是为了提升人气,不过何氏三杰家属确实对此存在异议。
近日,澎湃新闻接到当地网民爆料,今年上半年起,位于浙江金华市区东市街66号的何氏三杰陈列馆内看不到有关当地文化名人何氏三杰的陈列品,取而代之的是当地酥饼行业协会的“金华酥饼博览馆”和酥饼店。
现在的“金华酥饼博览馆”。
对此,澎湃新闻记者10月8日实地探访发现,位于金华市区东市街66号的清代四合院建筑的确已经挂上了“金华酥饼博览馆”的牌匾,而门牌号下悬挂的单位名称也已经是“金华酥饼行业协会”的招牌。
走进这座四合院建筑,迎面就能见到“金华酥饼”四个大字,建筑核心的天井周围陈列的是一系列酥饼制作工艺的塑像和关于金华酥饼的传说、历史背景介绍。而在天井周围也悬挂着“金华酥饼行业协会”的立牌以及地方政府颁发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建筑天井周围成列着金华酥饼制作工艺塑像,旁边厢房门口可见“何氏三杰”的牌匾。
不过,建筑内部并非没有何氏三杰陈列馆的痕迹。澎湃新闻注意到,在这座四合院建筑的左右厢房门口上方,依然悬挂着“何氏三杰”的门匾,不过两个厢房内部光线昏暗,即便在中午,不开灯也无法看清陈列内容。
而在建筑外部,还有两块有关何氏三杰陈列馆的牌匾。一块是金华市政府2010年4月立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何氏三杰陈列馆”标志石牌;一块是金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委员会挂出的金华市区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何氏三杰陈列馆”的方牌。不过这两块牌子均不在该建筑主体内部。
金华市政府2010年4月立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何氏三杰陈列馆”标志石牌。
至于网友所说的“酥饼店”,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发现,其实是位于建筑大门外的纪念商品售卖处,上方飘荡着“金华酥饼”的招牌,和该建筑并无直接关系。
据浙江新闻客户端2015年12月刊文介绍,金华历史上名人辈出,而何炳松、何炳棣、何德奎“何氏三杰”则是人文金华的一个现代家族样本。浙师大人文学院历史系教师龚剑锋将三人概括为“文化巨人何炳松、史学名家何炳棣、爱国市长何德奎”。他们是南宋理学家何基后裔,世居金华罗店镇后溪河村,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学、经济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14年初,因建筑渗漏、破损等问题,金华市文物局决定对何氏三杰陈列馆进行抢救性维修,对空间进行改造并重新布展。2015年12月30日上午,该陈列馆经过一年多的维修和展陈提升,重新开门迎客。
据金华市文物局负责人当时介绍,新展馆主要以何炳松、何炳棣、何德奎三人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为主线。根据何氏后人提供的信息资料,增加了场景复原等展陈方式,同时以何氏亲属捐赠的藏品为核心,共展出文物95件。在此基础上还征集了部分史料照片作为补充,充分展现了何氏三杰自强不息、求学报国的杰出人生。
开馆仪式上,何炳松外孙赵纪松、郑开中,金华罗店镇后溪河村何氏宗亲会会长何根林等也赶来参加并参观了展览。
10月11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何炳松外孙郑开中。郑开中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何氏三杰陈列馆最初开馆时确实受到当时市领导的重视,“何氏三杰”在国内外的亲友、校友也来参加了开幕式。“后来当地城投公司的两位领导约我到陈列馆见面,说何氏三杰陈列馆在当地人气不旺,要把酥饼行业协会纳入到这个陈列馆。我当时是极力反对的,‘何氏三杰’是金华名人,酥饼是金华名吃,不是一回事。”郑开中表示。
郑开中还对澎湃新闻记者透露,此后管理部门没有接纳何氏三杰家属的反对意见,直接将金华酥饼博览馆设在了何氏三杰陈列馆内,原本的展品则被移动到了厢房内,而“何氏三杰陈列馆”的木牌随后也在建筑大门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金华酥饼博览馆”的牌匾。
郑开中表示,何氏三杰在海内外的亲友曾多次投书、致电、登门拜访城投公司等该建筑物的管理方,希望协商恢复陈列,但均未取得希望的效果。郑开中还透露,陈列馆开馆时,何炳松、何炳棣、何德奎三人的亲属曾捐赠数百件藏品,如果无法继续陈列,“家属希望归还捐赠品,或者另外寻找陈列地点”。
对此,澎湃新闻记者11日下午电话联系了金华市文旅局分管文物保护工作的副局长吴志明。吴志明回应称,金华酥饼行业协会使用的场地并未取代何氏三杰陈列馆,陈列馆依然是主体。这一决策也是出于加大游客流量、更好地传播“何氏三杰”精神的需要。另外,吴志明也坦言,之前就此事与“何氏三杰”的家属们也有过多次沟通,但双方至今仍无法达成解决共识。
据上述浙江新闻客户端报道介绍,“何氏三杰”分别是:
文化巨人何炳松(1890-1946)
字伯丞,教育家、编辑家、历史学家,是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新史学派奠基人”,抗日战争时期任暨南大学校长十年,被誉为“最富民族气节的民主治校的教育家”。
史学名家何炳棣(1917-2012)
何炳松堂弟,美籍华人,著名历史学家,在中国文明起源、明清社会流动、北魏洛阳城,尤其是孙子、老子的考证上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历任全美华人协会第一副会长,美国亚洲学会会长,美国艺文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8年,何炳棣回到金华参加何氏三杰陈列馆开馆仪式与亲友一同捐赠藏品300余件。
爱国市长何德奎(1896-1983)
前两人的堂侄,字中流,经济学家、爱国志士。1931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首任“华人总办”,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政府秘书长等职。1977年回国定居,被增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
为有效推广汤溪特色美食文化,提升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庙街在周边消费群体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人流及关注度,真正让庙街“亮”起来,让人气“聚”起来,让消费“火”起来,8月18日晚,汤溪镇庙街共富街区盛大开街。
汤溪镇城隍庙边上的中山路与护城街是汤溪镇的主街区,拥有一定的基础人流优势。汤溪庙街共富街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共同打造汤溪饮食文化一条街,将汤溪特色美食做出自己的饮食品牌街区。
现场近60个摊位将汤溪拉面、汤圆、烂菘菜滚豆腐等著名的汤溪名小吃原汁原味地展现给大家,同时让更多的本地人能通过发扬本地传统饮食文化实现创业梦想,让汤溪庙街饮食文化一条街成为金华旅游文化的一张新名片,吸引更多人群前往汤溪度假、旅游、享用美食。
据了解,汤溪庙街共富街区旨在通过打造庙街早市、夜市建设本地特色饮食一条街,让游客们通过美食感受汤溪文化,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汤溪及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共富带动乡村振兴,开街仪式上,还对水果、五色大米、番薯、食用笋、茶油等五个共富基地及共富工坊进行授牌。
为有效推广汤溪特色美食文化,提升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庙街在周边消费群体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人流及关注度,真正让庙街“亮”起来,让人气“聚”起来,让消费“火”起来,8月18日晚,汤溪镇庙街共富街区盛大开街。
汤溪镇城隍庙边上的中山路与护城街是汤溪镇的主街区,拥有一定的基础人流优势。汤溪庙街共富街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共同打造汤溪饮食文化一条街,将汤溪特色美食做出自己的饮食品牌街区。
现场近60个摊位将汤溪拉面、汤圆、烂菘菜滚豆腐等著名的汤溪名小吃原汁原味地展现给大家,同时让更多的本地人能通过发扬本地传统饮食文化实现创业梦想,让汤溪庙街饮食文化一条街成为金华旅游文化的一张新名片,吸引更多人群前往汤溪度假、旅游、享用美食。
据了解,汤溪庙街共富街区旨在通过打造庙街早市、夜市建设本地特色饮食一条街,让游客们通过美食感受汤溪文化,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汤溪及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共富带动乡村振兴,开街仪式上,还对水果、五色大米、番薯、食用笋、茶油等五个共富基地及共富工坊进行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