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青鸟房山分校_分校与总校的毕业证一样吗

2024-01-24 03:34:55
加盟网 > 加盟排名 > 北大青鸟房山分校_分校与总校的毕业证一样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大青鸟房山分校,以及分校与总校的毕业证一样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上“大戏”、登舞台……戏剧教育渐成素质教育新“风口”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如今,这个特殊的节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小学的教育新契机。在北京的中小学校园里,戏剧教育正在遍地开花,戏剧以社团和课程等形式走入校园,许多学校有“大戏”,学生能编能导能演,许多区域有了学校戏剧教育联盟。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戏剧教育正在脱颖而出渐成新“风口”。

戏剧教育风靡中小学

近几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正在不断改革,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关注的内容,一些新的课程或理念也因此逐渐出现在孩子们的课堂上。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我国中小学在3年内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戏剧作为单列的课程内容被正式提及。2022年版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需要对“教育戏剧”“教育剧场”有初步认识,并且要尝试运用到实践中。“戏剧教育”成为教育热词,可见一斑。

垂杨柳中心小学编排的原创校园戏剧作品《少年中国梦》荣获朝阳区戏剧金奖,北京市戏剧银奖

戏剧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几乎涵盖了所有艺术门类,这个“教育套餐”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多元的营养。在北京的中小学里,戏剧教育正在遍地开花,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原创大戏,孩子们登上专业剧场演出。比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从2014年开始,通过打造课程、学演经典剧目、原创剧目,成立精品社团、师生共同参与等,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戏剧教育的实践,实现了“班班有剧社,人人都参与”;在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班班有剧组、年级有剧社、学校有金帆话剧团;垂杨柳中心小学通过校园剧,把学习和教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些戏剧教育的探索实践中,每位老师和学生都成为了受益者。

现代教育报记者还观察到,北京不少区域通过力推戏剧教育,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区域特色。青少年戏剧教育是“戏剧东城”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东城区青少年戏剧节以区级展演、优秀剧目展示、戏剧研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戏剧教育走近中小学生;海淀区是北京市首先以区域范围进行戏剧课程研究的教育改革试验区,50多所中小学校参加全区范畴内的戏剧教育课程实验项目,各实验校形成了自己的戏剧课程特色。即便是在郊区,戏剧教育也日渐被重视起来。2020年,房山区校园戏剧教育联盟成立,首批共涉及11所学校;2021年,昌平区中小学戏剧校际联盟成立,首批共涉及20所学校……

戏剧教育要在校园生根,离不开校外专业资源的助力。作为国家级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对戏剧的普及工作从未间断。在之前的北京“高参小”项目中,中国儿艺覆盖了近20所中小学。202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回信一周年之际,中国儿艺推出了重点剧目《新安旅行团》,从学校挖掘并以孩子们参演的方式创作,由此开启了戏剧美育和戏剧艺术普及的“新时代种子计划”。“中国儿艺将继续从具有光辉历史的学校采撷故事,带回艺术‘实验室’,用戏剧艺术为其赋能,使之成为一部具有个性的作品。国家院团的演职员同这所学校的孩子一起完成首演,再将之‘种’回学校,让它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长成参天大树。”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说

戏剧学习打开孩子“能量的出口”

戏剧可以带给孩子什么?在冯俐看来,很重要的是情感教育、对世界万物的感受能力、对周围一切的想象能力。“因为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在其中找到一种平衡。这种寻找从孩童时期就开始了。儿童剧真正给孩子传递的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方式,给他们打开很多扇窗。”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原创的校园音乐剧《梦想不打烊》

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戏剧教师李雪如看来,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笑起来真的好开心呀!”每一次的创作、排练、演出,都能看得到孩子们的变化。“学会坚持应该是大多数孩子的最大变化,同时,他们也收获了勇气,学会了真诚且热烈的表达方式。”李雪如说。

吴林珏是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她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小学时就参加过一些课本剧的表演,初中时加入了学校的音乐剧社团,真正开启了戏剧学习之路。到了高中,她成了学校原创音乐剧《梦想不打烊》的主演之一,无数次在音乐与汗水中度过排练,吴林珏愈发热爱戏剧。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毅然选择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戏剧学习中,吴林珏彷佛找到了能量的出口。“戏剧好像赋予了我另一种存在方式,一个可以体验不同的生活的方式,一个可以触碰到深刻的思想的方式,一个可以和很多人同时对话的存在方式。到现在,戏剧仍然在激发着我的想象力、我的活力。”吴林珏对记者说。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话剧演出

王语潇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金帆话剧团团长,她从三年级开始加入戏剧团,几年的戏剧训练之下,最大的变化是“更加自信开朗”。“我敢于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还参加了许多演出,朗读及表演能力也变得更好了。同时,我还学会了坚持。”王语潇说。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专职戏剧教师钟姝对记者说:“戏剧团的同学普遍性格会更开朗、更活泼,可能因为经常在台上表达自己,也显得更大方、更自信。”

蓬勃之势背后仍有提升空间

戏剧教育进入中小学校园,虽然以蓬勃之势在发展,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国家一级演员、儿童戏剧导演唐历认为,从戏剧教师的专业水平入手强化戏剧教育师资队伍,才能让戏剧教育真正进入小学课堂。唐历特别强调,“戏剧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在校园戏剧课程与原有的学校课程中找到共同之处,也要在校园戏剧课程与专业院校戏剧表演课程中找到不同之处。学校应该充分给予戏剧老师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让培养戏剧教师团队成为戏剧教育的首要任务。”

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舞台剧《青鸟》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从文字到语言,从造型到舞动,从哼鸣到演唱,从审美到构图,从数字到宇宙……没有一处不来源于我们已有的学科。当每一位老师从戏剧的角度观察研究本学科,会发现戏剧无处不在。”唐历认为,还应注重戏剧本身对教师本职工作的提升与帮助,戏剧教育也要注重学科渗透式教学、学科融合。

“当我们把中小学生请进戏剧的世界,无论是欣赏一场演出,还是身处其中用戏剧的方式来讨论问题,都是把他们带入了一场对生活的模拟当中。于是,阅读文学作品、观看戏剧演出、参与戏剧活动就有了一种高于娱乐的特别价值——替代经验,即在虚拟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可以提升我们处理真实问题的能力。所以,戏剧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路径。”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师、儿童剧编导王恒说

在海淀教科院美育中心科研员、海淀区中小学戏剧教育负责人林喜杰老师看来,需要以科研力量协调完成校园戏剧教育的语境和理念的转化,让学校里缺乏经验的教师踏出第一步并获得自信,让戏剧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她指出,美育的大中小一体化能够保证戏剧课程的科学性和连贯性。“随着戏剧教育在高校以及中小学领域探索的不断深化,综合大学开设戏剧教育课程的方式进行戏剧教育师资培养一体化的探索势在必行,大中小一体化戏剧教育学的建立将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林喜杰说。

家长“入戏”陪孩子浸润式成长

“戏剧让学生感受人生百态,也是让学生从人生百态中寻找真我。戏剧教育以课程形态出现在校园里,但也以生命形态出现在生活中。”在唐历看来,中小学戏剧教育课程、活动的初衷应当建立在育人的基础之上。

冯俐院长对此深有同感,她认为,好的儿童剧应该是孩子能看懂的,有很愉悦的部分,同时还有属于成年的更深刻、深远的内核,成人世界的许多问题、思考,其实都可以放进儿童剧,“很多孩子会问的问题,比如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往往是我们需要用一生来回答的。我们在作品中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地帮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

对此,冯俐对老师和家长提出建议:成人要把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感受重置到孩子的出发点,放在孩子成长的语境下,跟他们一起重新经历、共享,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知道我们想传达的内容。她提出,我们要爱孩子,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她希望能进一步给孩子们“减负”,把更多选择的空间还给孩子。“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我们应该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最符合他们天性的爱好去发展自己。”冯俐说。

林喜杰建议家长们可以多带孩子走进剧场,观看优质剧目,在剧场里进行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当看到心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时,他们兴奋不已;当辨认出那些或勇敢、或坚定、或高尚、或忠诚、或智慧的人物时,他们有机会获得丰富而强烈的间接体验;当作为观众分析跌宕起伏的情节时,他们学会了释放情绪。最终,如果孩子看到的作品既有品位又有质量,那么他们就能学会欣赏剧场艺术,还可以培养规则意识。”林喜杰说。

王恒认为,对于戏剧教育学习,家长要明确,学会表演并不是目的和终点,而是要让孩子能在戏剧中更好地认知世界也更好地认识自己。“基于此,家长要关注孩子戏剧学习的全过程,尊重他、信任他,让他在宽容、自由、信任的戏剧学习环境中浸润式成长,孩子必将实现戏剧教育所带来的生命成长。”

家庭儿童美育在当下也受到广泛重视,对此,王恒建议家长在家庭文学阅读中,可以多采用肢体剧场、朗读剧场、故事剧场、提问角色和家长入戏等方式,通过扮演活动引领孩子的观察与想象。王恒指出:“在家庭儿童美育活动中,‘家长入戏’,并不要求家长具备很高的表演才能,主要目的在于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孩子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引发孩子思考。”

(文/本报记者 娄雪)

作者:piikee | 分类:加盟排名 | 浏览:22 | 评论:0